旅游集团的扶贫点在铅山县稼轩乡,因工作关系我一年去了六七趟,稼轩乡郑书记送我一本《辛弃疾期思词集》,里面汇集了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铅山期思写的词。闲来一读,渐入佳境。
我以前读的辛弃疾词均是豪迈奔放,自由挥洒的词风,呈现出忧愤沉郁的家国情怀,如《破阵子》:醉里挑灯看剑,梦里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年轻时在部队朗读时,热血沸腾,沙场点兵,威武雄壮。
但如今阅读辛弃疾在铅山大山深处写的词,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。其笔下的一山一水千姿百态,动静皆美,田园风光,春秋农事,无不倾泄于笔端,新鲜活泼,风趣幽默。尤其是他醉后写的词,情趣央然,画面感强。
请看《玉楼春》:
三三两两谁家女,听取鸣禽枝上语。提壶沽酒已多时,婆饼焦时须早去。醉中忘却来时路,借问行人家住处?只道古庙那边行,更过溪南乌柏村。
词的上半阙是一幅灵动的画面,山里二三个女孩提壶去买酒,可路旁树枝上的小鸟鸣叫声,她们听出了神,忘记了买酒回家,弄得主人的老婆饼都烤焦了。你说喝酒的人气不气?急忙赶她们回去。
词的下半阙又是一出小话剧,写作者的醉态:不记得回家路了,还要问行人:我家住在何处?问路者醉态可掬,指路者语气认真。两幅画面,相映成趣,语言直白,幽默诙谐。
在这个词里,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不是一位上马杀敌“赢得生前身后名”的将军。此时的他实足就是一位能赋诗填词的山民。
这种醉词,更感觉他更像是我们身边的酒肉兄弟。
我们也喜欢喝酒,喝酒也会酩酊大醉,然而醉后却丑态百出:有的“现场直播”;有的行为不检,洒壮色胆;更有甚者是醉驾,酿出事故,害人害已。可你看人家一代词人——辛弃疾,醉后口吐莲花,出口成章,留下千年词章。
咱不服不行!
扶贫时,我走遍稼轩乡的一村一庄,一山一水,寻觅辛弃疾的踪迹。词中的古庙犹在,山路犹在,老婆饼也有。只是溪南乌柏村更名岩前村,岩前村民的房子都是农村的新居,只是村头有一栋老式房子未拆除。听说是辛弃疾子孙曾居住过。我赶忙与乡政府、村委会商量,能不能保留下来。
还好,老房子保住了,村里文化人取名“稼轩居”,还陈列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。
“男儿到死心如铁,看试手,补天裂”。辛弃疾一生梦想再上沙场,奋力杀敌。可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地,于是把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士“马放南山”,让一代战将硬生生地憋出了一代著名词人。留下了千古名词,也让我们一饱眼福。
有力使不上的辛弃疾,只能对酒当歌。
请看醉后写的另一首《西江月》:
醉里且贪欢笑,要愁那得工夫!近来始觉古人书。信着全无是处。
昨夜松边醉倒,问松我醉如何?只疑松动要来扶。以手推松曰“去”!
这首词是倒叙手法:咱们只顾喝酒吧,醉里贪欢贪笑,管那么多的忧国忧民干什么?古书上说的爱国爱民,山河一统,全是不可靠的,不可信的。
内心忧愤喷然而出。
如果词一直停留在情绪宣泄上,那就不是辛弃疾了。他笔锋一转,在词的下半阙完全用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醉态。这次他可醉得不轻。在松树下完全醉倒,半醉半醒竟然问松树:我醉得如何?松树无语,要扶他,醉中他又清醒,又好强,又好笑。“去,去,去。我没醉,没醉!我还能喝”。我似乎听到了他的潜台词。
醉憨神态,维妙维肖,活灵活现。
深夜静读辛词,掩卷而思,联想他的生平,我从这二首词中读出了词作者背后的心酸。
“袖中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天西北”一个年青小伙子才华横溢,豪气冲天,有勇有谋。但被朝廷流放铅山后,理想终成一梦,辛弃疾只能青溪泛舟,对酒唱词,委屈、忧愤、压抑在酒中释放。
“追往事,今不见,但山川满园泪沾衣。落日胡尘未断,西风塞马空肥”。一边是“胡尘未断”,一边是“塞马空肥”。南宋没有一个像萧何月下追韩信一样重用辛弃疾,让大好河山沦为敌手。
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。天下的英雄都是孤独的。
“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。倩何人,唤取红巾袖,愠英雄泪”。杯杯酒都是英雄心里的泪。
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
在铅山的日日夜夜里,辛弃疾韶华不再,虚度了年华,等老了英雄!
诙谐中蕴含着无奈的绝望!
醉态中透着无限的心酸!